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

以“慕课学习+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申报材料

以“慕课学习+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一、新形势对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国际形势变化及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强调,“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科技竞争与地缘冲突交织,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亟需各国协同努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外交面临着应对遏制、维护核心利益的挑战,也迎来了全球南方力量崛起和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机遇。国家亟需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

优秀的外交外事人才需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首先是过硬的政治判断力。面对复杂局面能够精准区分主次矛盾,坚决守住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底线,不被短期干扰动摇立场。其次是出色的外语能力。外语水平应达到“专业精通级”,能精准处理法律文件,如双边条约;能发表演讲、进行高压谈判,避免因语言歧义导致利益损失。第三是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既需精通外交外事基础业务,又需具备跨学科知识,以应对全球化下的复杂议题。第四是灵活的谈判与沟通能力。能精准把握对方诉求与底线,运用 “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策略达成共识;能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多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第五是高效的应急处置能力。外交外事工作多出现 “现场性、突发性” 场景,如进行领事保护、开展危机谈判、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等,能够临危不乱,应对自如。第六是“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提升能力。全球化与科技革命推动外交议题不断更新,如元宇宙、AI 治理等,他们应主动学习新兴领域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二、顺应新形势要求,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

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助力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成为值得探索的教学改革任务。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在为祖国培养外交外事人才方面义不容辞。《当代中国外交》是外交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培养优秀的外交外事人才十分重要。《当代中国外交》课程组多次组织线上线下会议,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明确了教学改革思路。

一是改革授课内容。首先,精简篇幅,突出重点。课程内容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多年来外交发展的历史。课程组教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编写教材。随着时间推移,教材内容越来越丰富,字数越来越多,不利于学生掌握主要历史脉络。课程组编写出版了新教材,大幅缩减字数,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外交历史发展的脉络。其次,适当增加英文内容。课程教学涉及不少重要政策文件、中外条约、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以及关于中国领导人重要外交活动的新闻报道。这些都是很好的专业外语教学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精准的外语表达能力。第三,历史与现实结合。不仅让学生掌握中国外交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更需增加他们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重要问题的理解。以现实中的外交实践(如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为切入点,反哺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分析当下外交热点时调用历史经验审视问题本质,既巩固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又提升运用历史思维解读现实外交的能力,使课程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指导意义。

二是创新授课方式。首先,改革传统的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授课方式。改革传统的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方式。给学生留出主动思考、质疑与互动的空间,激发其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性,培养其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开展慕课建设,线上线下教学结合。这种方式可依托线上整合自媒体丰富的音视频、案例等素材拓展知识边界,再通过线下聚焦重点难点的研讨、小组协作,更贴合自媒体时代学生的认知习惯与学习需求既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灵活获取自媒体多元资源、自主安排学习节奏,又能通过线下课堂实现师生即时互动、实践操作与思想碰撞,兼顾学习灵活性与教学深度。第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进。以第一课堂的系统理论知识筑牢学习根基,再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社团体验等将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形成 “理论奠基 + 实践赋能” 的培养闭环,让学生既懂 “书本知识” 又会 “实际运用”,助力综合素养提升。借第二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反过来推动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课堂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实现 “知识吸收” 与 “兴趣驱动” 的双向促进。

三是扩展授课师资。尽管现有授课教师毕业于名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外语水平高,但鉴于当代中国外交课程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当前外交实践的飞跃发展,仅靠课程组师资授课远远不够。邀请外交部资深外交官或其他部门的一线外交人员授课至少有三方面的优势:他们能将当代中国外交史中抽象的政策条文、历史事件,转化为亲身经历的鲜活案例与细节,让学生跳出书本,直观理解不同时期外交决策的背景与考量;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博弈过程、跨文化沟通经验,补充课堂难以覆盖的实操视角,帮助学生提升对实践能力的认知;传递外交工作中“忠诚、使命、奉献” 的精神内核,通过分享自身在维护国家利益时的坚守与担当,让中国外交史的学习从知识层面延伸至价值层面,激发学生对国家外交事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

三、脚踏实地,不断前行,取得系列教学改革成果

课程组教师按照教学改革思路,协同发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果。

首先是编写出版教材教辅材料。在前辈教师几代人努力的基础上,课程组重新编写出版了教材2017年1月,《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它继承了原来外交学院教师多次改编并已使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当代外交史》,但篇幅减少近一半。该书分十六个专题,适合学校十六周的教学安排,突出重点,不求面面具到。2018年6月,该书获外交学院第十三届优秀科研成果著作类一等奖。2019年12月,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重点项目立项。为配合本教材的使用,2023年5月,编写出版教辅材料《当代中国外交参考资料选编》。该书共选编1949年至2017年有关中国外交的重要文献共60篇,约17万字。学习这些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专业外语水平大有裨益。

其次是慕课和翻转课堂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共录制61个教学视频、累计时长610分钟。慕课建设主要依托学堂在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三大校外平台开展。教师在课程评论区及时答疑解惑,与学员进行互动讨论。为提升线上课程教学效果,教学团队每学期以视频直播形式向平台选修者开设四次专题公开课。2023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利用部分课时(约占1/3总课时),通过在线平台自学课程内容,完成单元作业,在讨论区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可更灵活地利用剩余课时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扩展教学。自2019年以来,已进行了数轮翻转课堂教学。慕课平台建设和翻转课堂运用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教学质量和成绩评估等方面助力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

一是突破课本限制,扩展教学内容。线上平台课程已讲授了基础知识点(如外交史实、条约内容等)。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主要就外交政策转变原因、外交活动背景及影响等扩展内容并结合具体案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二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更适应疫情之下和之后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善于利用、乐于利用网络学习手段。通过翻转课堂,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可以便携设备不限时间与场所的线上学习机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也促使学生更加适应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转换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环境,减少疫情对线下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学生的不适应性。

三是学习考评标准更为客观全面。传统的考评办法一般以学生的出勤与平时表现及期末考试来计算最终成绩。运用翻转课堂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拥有了更为客观、科学且合理的评估方式,学生在课程平台观看课程视频的时长、单元测试、讨论区发言及在线平台期末测试均会被系统记录并自动评分。教师可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表现并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差异化处理。

“慕课学习+翻转课堂”的方式被引入课程教学后节约了部分课堂授课时间。教师利用这些时间,结合《周恩来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纪实》等文献纪录片,向学生讲述老一辈外交家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赤胆忠心、“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及卓越的外交风范和智慧。通过网络直播课程和邀请专家学者进课堂等方式把领事保护、外交谈判等前沿课题带入课堂,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当代中国外交的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教师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活动和比赛,学生也在许多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还作为志愿者服务高端外交活动,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在外交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四、教学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以“慕课学习+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这一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慕课平台和视频课程的推广应用。当代中国外交线上课程建设主要依托学堂在线、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三大校外平台开展。学员注册后,即可参加课程学习,教师在课程评论区及时答疑解惑,与学员进行互动讨论。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课程在上述三平台已连续开设13个学期,受到广泛好评。以智慧树平台为例,选修学生累计84,198人,来自国内235所高校。听课但未正式选修的学生来自国内411所高校。教师与学生互动1,248,954次。该课程在智慧树平台的12000多门课程中脱颖而出,每年均被评为“top100课程,并入选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课程建设项目。在学堂在线平台,据不完全统计,选课人数超15000人。复旦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将该门视频课程列为外交学、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必选网络课程。课程还被学习强国”APP列为视频课程资源。

第二,教材教辅和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和《当代中国外交参考资料选编》自出版以来已经被云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高校列为当代中国外交课程的教材或重要参考书。《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出版后,2017610日,外交学院主办了当代中国外交教学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同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外交学院等十余家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教学经验。课程组在会上介绍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得到积极响应。

第三,实践教学成果得到充分展示。课程采取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后,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涉及中国外交和国际事务的课外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近年来学生斩获奖项包括北京市领事保护情景剧大赛一等奖、北京高校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大赛二等奖和最佳提案奖、我是外交官全国大学生外交风采大赛一等奖、全国外交知识竞赛外交新秀奖、全国高校联合国知识竞赛特等奖、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赛优秀奖、北京高校模拟外交谈判比赛冠军、首都高校模拟外交谈判比赛冠军等。这些是教学模式改革成果的最好宣传和推广。

综上所述,以慕课学习+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项目的推广应用效果极好,达到了项目设立之初的预期目标,推动了外交学院的外交外事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带动国内其他高校共同前进,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不断输送高水平人才。



教学成果支撑材料

申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