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急需涉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针对国家当前急需的涉外人才培养这一紧迫任务,我们积极响应,以学生为中心,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该项目旨在深度挖掘并整合法学、经济学、外语等多个学科的优势资源,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跨界融合与创新。
我们明确将国际组织人才、国际传播人才、涉外法治人才以及区域国别研究人才这四类涉外急需人才的培养作为项目的重点方向。为此,我们精心构建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引入了前沿的学术理念和实践案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我们还搭建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交流、实地考察、模拟谈判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实践锻炼,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宽国际视野,还能够锤炼专业技能,为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涉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成果形成背景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家对于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涉外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国家对于涉外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涉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跨界创新与应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深刻认识到,涉外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学科,而需要法学、经济学、外语等多个学科的协同合作。法学为涉外人才提供法律知识和法治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国际事务中遵守规则、运用法律;经济学则赋予他们经济分析和决策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把握经济脉搏;外语则是他们与国际世界沟通的桥梁,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的号召,以学生为中心,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在项目的筹备过程中,我们深入调研了国家对于涉外人才的具体需求,明确了国际组织人才、国际传播人才、涉外法治人才以及区域国别研究人才这四类重点培养方向。这四类人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精心构建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搭建了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在此背景下,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够胜任涉外相关业务和工作。
我们的涉外人才培养模式育人成果显著,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效应。这一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涉外人才的有益探索,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同行和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培养早就造就更多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高素质涉外人才。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涉外人才
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尤其是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区域国别等国家急需涉外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学科素养和更强的系统思维能力。受制于学科壁垒和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现行的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很难满足新时代外交外事人才培养需求。因此,我们试行通识教育,大一阶段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国际组织、国际传播、区域国别、涉外法治等基本课程。以“外交+外语+专业”为指导思想,将外交理论、语言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培养高端涉外人才,培养“区域国别+外语”“涉外法治+外语”“国际经济+外语”“国家安全+外语”复合型人才。自2016年起,外交学院从强化各涉外学科领域融通出发,启动了翻译专训、国际组织、涉外法治、区域国别等六个实验班建设,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积累了经验。将继续推动各实验班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合作,从而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法律、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卓越涉外人才。
(二)统筹教学规划,调动“前后内外”资源
充分调动课前课后、校内校外资源,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通过网络学堂、慕课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学习,学院目前上线了《外交学概论》《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公法》《西语国家国情文化概况》等多门线上课程。课后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包括组织和参加模拟联合国、模拟外交谈判、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英语演讲和辩论赛等活动。统筹校内资源,进行跨专业培养,建立涉外人才培养课程群,设置外交、国关、外语、区域国别、国际法、国际经济等各类选修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借助由退休老大使、高级驻校外交官和教学名师合作组建的“外交名师工作室”。推动学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大使联合指导研究生,加强实习、实践、实操课程建设。与外交部干部司、国际司、国际经济司、条法司、新闻司、翻译司等相关司局建立协同培养工作机制。
(三)协同中外机构,全面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开展跨国联合人才培养,强化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以及区域国别等类人才的国际实践和调研能力,是培养世界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重要路径。外交学院与全球18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培训了数百多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外交官,接待了数十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负责人等政要。组织学生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日韩青年峰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平台实习实训,为中非合作论坛峰会、APEC峰会等提供志愿服务。学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粮食计划署达成合作协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正式建立机制化的合作关系。主办国际组织青年人才训练营,邀请国际组织官员、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优秀校友开展讲座活动,分享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经验。通过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成功获批“高校国际组织人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举办了“卓越国际胜任人才”系列讲座。
(四)注重科技赋能,推动文科教学升级改造
新科技革命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交学院肩负着为涉外学科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重要使命。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须瞄准学术前沿,推进文理交叉融合,探索开发相关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加快培育数据分析、处理和研究能力。建立了外交谈判情景模拟与数据分析实验室、大国外交与中国国际法实践创新平台、大数据驱动的外交话语数据库平台、区域国别学与外语学科深度融合创新平台、全球经济治理量化研究创新平台、国际关系智能辅助研究中心及涉外安全治理研究创新平台。此外,积极通过法学(国际法)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北京市级外交谈判模拟与数据虚拟教研室、外交外事翻译虚拟教研室、多语种教学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教研室平台,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AI应用能力。建立“模拟使馆”实验室,依托“外交名师工作室”资深外交官,借助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每位同学强化实践训练,并对兄弟院校学生开放。推动与协和医学院、北京邮电大学等院校的“2+2”“4+4”等合作,推进新文科建设。
三、成果创新点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创新中国自主教育教学理念为核心,重构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区域国别四类国家急需涉外人才核心素养模型和能力、知识图谱,打破以学科专业为中心组织教育教学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师生共育的多元学习模式为中心、招生培养输送联动、本硕博衔接、开放合作为特征的中国自主涉外战略人才培养体系。
全面拓宽学科视野与国际视野,积极破除学科及学校限制。落实“四新”建设要求,强调跨院校、跨学科、跨国内外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和地域限制,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国内外合作,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形成以开放和协同为特征的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生态系统。
扎实推进高质量学术研究,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理论创新、教材创新与教学创新的有机融合。知识创新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与坚实保障。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下,外交学院承接教育部“习近平外交思想”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重大项目,组织编写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外交思想概论》,并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积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力推动传统文科的升级转型。通过申请设立新文科实验室,构建“人工智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交叉学科研究院,探索区域国别与涉外法治的深度交融人才培育路径;组建法学(国际法)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北京市级外交谈判模拟与数据虚拟教研室、外交外事翻译虚拟教研室、多语种教学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教研室平台,助力跨学科交流与发展。
四、成果推广应用效果
自“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急需涉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成果推出以来,其独特的培养模式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成果不仅在外交学院内部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还成功辐射至全国多所高校,为涉外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路径。
(一)涉外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在外交学院内部,该成果的应用效果显著。通过打破专业壁垒,实施通识教育,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设立的翻译专训、国际组织、涉外法治、区域国别等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参与模拟联合国、模拟外交谈判、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更重要的是,该成果的推广应用还体现在对全国高校涉外人才培养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上。外交学院作为涉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与其他高校分享自己的培养经验和模式,推动了全国高校涉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许多高校纷纷借鉴外交学院的做法,打破学科壁垒,实施通识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科技赋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为国家外交外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该成果的应用还为国家外交外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通过该成果的培养,外交学院涌现出了一批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高素质涉外人才。他们在外交、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高素质涉外人才,为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添砖加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他们的成长与成就,正是该成果应用价值的最好证明。
(三)为涉外人才培养提供“新理论”
“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交叉融合的国家急需涉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积极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为涉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担当,积极承担教育部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入研究涉外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同时,我们还参与编写马工程重点教材,为涉外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支撑、政策导向和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我们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视野和路径,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需求。如今,我们所取得的丰硕的学术成果已经成为涉外人才培养的“新理论”,为涉外人才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