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

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英文)

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英文)成果总结

外交学院 严文君

本成果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英文)由严文君老师主持完成,是外交学院具有代表性的赛教融合、三位一体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该成果以《国际人道法》课程为理论基石,以享有国际盛誉的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英文)为核心驱动与检验平台,深度融合课程教学、竞赛锤炼、国际组织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构建了一套目标明确、层次清晰、成效卓著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十年探索实践,成功打通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国际法律实务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为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外交学院方案"

一、 成果背景与目标

(一)教育痛点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面临若干突出痛点:其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传统法学教育偏重理论灌输,学生虽熟谙法律条文,却缺乏在复杂真实的国际情境中应用规则、解决争端的实战能力。其二,人才培养与国际需求存在鸿沟。全球治理舞台要求人才具备精湛的专业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全球化思维,而这正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其三,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精神,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成效不彰。

(二)改革核心目标

针对以上痛点,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以享有盛誉的红十字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英文)为突破口,确立了以下改革核心目标:

1. 打破传统教学壁垒,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产出为导向、能够有效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

2. 通过深度赛教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在法律研究、文书写作、庭辩表达、团队协作及外语应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能直接参与国际对话与竞争的尖端涉外法治后备力量。

3. 探索并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范式,服务于国家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大局,提升中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 改革内容与创新

(一)课程体系重构

我们重构了以竞赛为核心驱动、与理论课程紧密联动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第一,纵向贯通。将《国际人道法》等专业课程作为理论基础课,将模拟法庭竞赛作为集中实践环节,将赴ICRC等国际组织的实习作为进阶应用,形成理论储备-实战演练-顶岗实习三阶递进、纵向贯通的培养链条。

第二,横向融合。将竞赛准备过程全面融入日常教学。竞赛案例成为《国际人道法》《国际刑法》《国际公法》等课程的最佳教学案例,实现了课中学、赛中练的有机互补。

(二)教学方法创新

我们实践了一套沉浸式、阶梯式、实战化的教学方法组合拳。

第一,全真模拟对抗教学法。以年度ICRC赛题为蓝本,要求学生完全模拟国际法庭检察官与辩护律师角色,完成从法律检索、论证构建、文书撰写到全程英文庭辩的全部流程,在高度仿真的高压环境中淬炼能力。

第二,数字赋能智慧研习法。整合全球顶级法律数据库,利用知识图谱和AI辅助工具,构建“IHL数字资源矩阵,智能化支持学生的法律研究与文书写作,提升研训效率。

第三,双师共导协同指导法。建立校内学术导师+国际组织实务专家的双导师制。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ICRC法律专家等国际导师则提供前沿实务视角、国际标准与职业伦理指导,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三)评价机制改革

改革单一试卷考核的传统模式,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能力与素养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涵盖案例研讨表现、法律备忘录质量、模拟庭辩表现、团队贡献度等,全面追踪学生能力成长轨迹。

2. 终结性评价。以在国内、国际赛场上取得的名次和奖项作为最终教学成果的检验标尺,接受国际同行的检验与认可。

3. 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通过参赛在自信心、领导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软性提升,形成综合素养评价报告。

三、 实施与推广

(一)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探索试点(2014-2016年)

采用以赛代练的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基本的备赛流程和训练方法。这一阶段的经验为后续系统化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证明了赛教融合的可行性,并培养了首批具有参赛经验的骨干学生,为传承机制打下根基。

第二阶段:系统构建(2017-2019年)

将模拟法庭训练系统化、制度化。正式开设《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课程并纳入培养方案;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训练大纲(基础研读——书状撰写——庭辩模拟);建立老带新的传承机制。该阶段实现了从课外活动课程体系的关键转变,使竞赛训练获得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构建的四阶训练法使备赛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第三阶段:深化推广(2020年至今)

深化国际合作,与ICRC签署正式合作备忘录;将课程推广至沙河高教联盟高校;开发线上训练资源库;完善双师共导机制;系统总结成果经验并形成可推广的模式。该阶段通过制度化合作实现了国际组织——高校协同育人的突破性进展。这一阶段完成了成果从实践探索成熟模式的升华,使其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的价值和条件。

(二)校内外应用情况

已成为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和常态化机制,全面覆盖相关专业学生。通过沙河高教园区联盟,《国际人道法》课程及教学模式已面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高校开放共享,累计培养90余名校外学生,并两次获评最受欢迎共享课。该成果模式被多所高校借鉴,应用于其国际法课程改革及杰赛普(Jessup)、国际刑事法院(ICC)等模拟法庭竞赛的备赛指导中。

四、 成效与证据

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和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共同被誉为国际公法模拟法庭的三大盛会。外交学院自2014年参赛至今,累计荣获全国团队一等奖2次(包括季军一次)、二等奖8次,以及最佳书状”“最佳辩手”“最佳公诉人等多项个人荣誉,并曾代表中国赛区队伍去香港参加亚太区竞赛。

(一)学生成果(数据+案例)

本成果实施以来,在促进学习成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升学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通过系统化的模拟法庭训练,学生的多项核心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1法律专业能力。参赛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日内瓦公约》等国际人道法核心法律文件,并掌握了系统的法律检索和案例分析方法。2022级学生张某在赛后反馈中表示:"通过撰写书状,我真正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严谨的法律论证,这是课堂讲授无法给予的深度训练。"2)语言与沟通能力。参赛学生的法律英语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显著提高。这得益于高强度的英语口语、写作和思维训练。(3)团队协作与领导力。模拟法庭的团队作战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组织能力。2024级队长王某在总结中写道:"带领团队备战的过程,让我学会了如何协调分歧、激发团队潜能,这比任何管理课程都来得实在。"

2. 升学就业成效显著

成果的实施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第一,升学方面。据大约观察,近五年参赛队员中,有相当比例的同学进入了世界一流法学院深造,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悉尼大学等知名院校。如2020级学生李某凭借参赛经历和由此完成的学术论文,成功获得纽约大学LL.M.项目录取。

第二,就业方面。有另一些参赛队员毕业后进入顶尖律所(金杜、方达等)、国际组织(ICRC)及司法机关工作。如2014级学生廉某因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直接被一家知名律所录用,负责涉外业务。

第三,实习机会。近4年(尤其自2023年与ICRC签署备忘录以来),已成功推荐5名学生赴ICRC东亚地区代表处实习。实习生金某表示:"ICRC的实习让我亲眼看到国际人道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是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宝贵经历。"以及2018级学生戴某因竞赛中的优异表现,获得国际刑事法院实习机会。

(二)教学团队成长

作为本成果的主持人,严文君老师在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竞赛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了显著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创新突破。他带队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并以此为契机深度推进教学教育改革,将竞赛机制系统性地融入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了课程——竞赛——实习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主持开发了配套的教学大纲、训练指南和数字化资源库,确保了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该成果成功申报多项省部级及校级教改项目并获奖,如2022年第十一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获评"研究生优秀教学成果奖",并5次荣获外交学院"本科优秀教学实践奖"。他还以此为基础,将教学经验和实践拓展到国际公法教学体系,获得了多次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如2025年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和2022年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

他还积极推动成果推广,通过沙河高教联盟实现跨校课程共享,前后两次获评沙河高教联盟"最受欢迎课程"(第一批和第三批)。并多次在全国教学研讨会分享经验,辐射影响多所高校。

(三)社会影响

本成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国际肯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东亚地区代表处高度认可外交学院参赛队的专业实力,多次称赞其扎实的法律功底、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对国际人道法的深刻理解。基于多年良好合作与卓越成果,ICRC2023年与外交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专家资源和实习机会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此外,本成果的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已被多所兄弟院校借鉴采纳,用于其国际模拟法庭队伍建设和涉外法学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显著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影响力。

五、 特色与价值

(一)成果创新点

1. 理念创新。首创三位一体、赛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新范式。打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线性教学思维,在国内率先将课程教学——国际竞赛——国际组织实习三个原本相对独立的环节,构建为一个有机衔接、相互赋能、闭环反馈的共生体系。

2. 模式创新。构建学生主导、双师共导的协同新模式。彻底颠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采用校内学术导师+国际组织实务导师双师制,校内导师夯实理论基础,国际导师植入前沿实务与职业标准,

3. 方法创新。提炼数字赋能、四阶淬炼的科学训练新方法。针对高阶法律思维能力难以量化训练的难题,首创基础导引——书状研撰——庭辩模拟——国际实习四阶递进训练法。并将人工智能、法律数据库与知识图谱技术深度融入研究、写作与复盘各环节。

4. 协同创新。开拓国际组织——高校可持续共赢的合作新路径。超越传统的短期讲座或零星合作,与ICRC签署正式合作备忘录,开创资源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深度合作模式。

(二)示范意义

本成果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破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瓶颈的有效路径。其价值在于:

1. 可复制。其理念、模式和方法论适用于各类法学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涉外法学方向。

2. 可推广。已通过跨校共享、会议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渠道产生辐射效应,被多所高校借鉴应用。

3. 战略契合。高度契合国家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为加快培养一批胸怀祖国、视野开阔、技艺精湛的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方案。

六、 反思与展望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成果存在的不足和未来面临的挑战。

(一)现实问题与具体反思

首先,资源瓶颈问题突出。尽管与ICRC建立了合作,但每年仅能提供1-2个实习名额,难以满足众多优秀学生的实践需求,许多具备潜力的学生缺乏直接参与国际实务的机会。其次,低年级学生参与度不足。目前参赛队员以高年级为主,低年级学生因专业知识储备有限,难以快速融入高强度训练,导致人才培养周期后移,早期发现和培养苗子的机制不够完善。第三,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虽参与亚太区域赛,但与世界顶尖强队(如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的常态化交流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持续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的平台。此外,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仍需深化,现有数据库和线上平台尚未完全实现智能化管理和个性化学习支持。

(二)未来可行改进路径

其一,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积极与ICRC协商扩大实习规模,同时开拓与国际刑事法院(ICC)、国际红十字会等其他组织的合作,力争将实习名额增至每年3-4个。

其二,设计分层培养体系,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国际人道法竞赛导论》先修课程,通过案例兴趣小组和基础技能工作坊等形式,早期发掘和培养潜在人才,形成人才储备梯队。

其三,搭建国际竞技平台,筹办亚太高校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邀请赛,邀请亚太地区优秀队伍参赛,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以赛促学,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四,升级智慧训练平台,开发融案例库、智能答疑、训练进度管理于一体的线上系统,利用AI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和实时反馈,提高训练效率。

附件一:支撑材料

附件二:推荐书

附件三:成果总结(图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