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不断推进,我国对高端外交外事翻译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上大幅增加,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端外交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而且需要过硬的语言转换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外交外事知识储备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这一人才培养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对外交流合作的大局,对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外交学院作为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始终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以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为己任。自2016年起,学校立足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与外交部翻译司开展深度合作,创新性地创设了外交翻译专训班,积极探索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改革举措是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新文科建设要求的贯彻落实,为破解外语类专业同质化发展难题提供了有益探索。
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错位,毕业生能力与外交一线要求存在差距;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滞后,难以适应新时代外交工作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真实外交场合的锻炼机会;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既懂教学又懂外交实践的复合型教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外交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予以解决,以满足国家对外交外事人才的迫切需求。
外交翻译工作具有政治性强、专业要求高、实践情境复杂等特点。常规翻译教学偏重语言技能和一般性翻译技巧训练,缺乏对外交实务、政策敏感度、跨文化沟通等复合能力的系统培养。毕业生虽然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政策理解不深,对国际形势和地区热点问题把握不准,在高压环境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这种供需矛盾不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也影响了外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传统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存在明显同质化倾向,多数院校课程设置集中在文学翻译、商务翻译等传统领域,缺乏针对外交外事翻译的专门模块。这种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外交翻译人才的特殊培养要求,导致毕业生专业特色不鲜明,核心竞争力不足。具体而言,课程体系在外交外事专业知识融入度、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教学、国际关系实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学生对中国外交政策、国际组织运作、外交礼仪规范等知识掌握不够系统,难以胜任高层次外交翻译工作。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反映我国外交实践的最新发展和国际形势新变化,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传统翻译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模拟训练,缺乏真实实践平台的支撑。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真实外交外事活动,难以体验外交翻译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压力挑战。同时,高校与用人部门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学校不了解一线最新需求变化,用人单位也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种脱节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外交翻译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都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高水平外交翻译人才培养需要既懂教学又懂实践的复合型师资队伍。然而,传统翻译师资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科背景单一,多数教师来源于语言文学专业,缺乏外交学、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背景;二是实践经验不足,多数教师缺乏外交一线工作经历,难以将真实工作情境和要求融入教学。此外,高校与实务部门之间人员流动不畅,外交一线专家难以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而高校教师也缺乏赴实务部门挂职锻炼的常态化机制。这种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制约了复合型外交翻译人才的培养。
针对人才供需脱节问题,与外交部翻译司共同创建了“协同招生、协同培养、协同评估”的政学协同培养机制。以外国语学校保送生为主要基础,建立多方参与的选拔机制,外交部翻译司专家通过笔试、面试等多种形式全面参与人才遴选过程,重点考察学生的语言基础、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政治素养。建立“高翻进课堂”与“教师赴部受训”双向互动机制,每学期安排外交部翻译司资深专家来校授课、讲座,将外交一线最新案例、工作规范与素质要求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赴外交部翻译司学习交流,及时了解一线需求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机制,外交部翻译司专家参与课程考核、毕业答辩等环节,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评价,形成有效的质量反馈与改进闭环。
针对课程体系特色缺失问题,重构了课程结构,构建了以“国际问题研究”和“外交外事翻译”为两大主线,以“语言基础”“专业知识”“翻译技能”和“综合实践”四大模块为支撑的课程新体系。语言基础模块重点夯实学生的中英文语言功底,开设高级英语读写、现代汉语等核心课程;专业知识模块系统融入外交学、国际关系、国际法、国际经济等核心知识,开设中国外交政策、国际组织概论等特色课程;翻译技能模块突出外交外事翻译特色,开设外交笔译、外交口译、外交文书写作等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模块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模拟外交谈判、外交案例研讨等实践课程。该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部级优质课程10门,出版特色教材6部,并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针对教学与实践衔接不足问题,整合外交部、国际组织、主流媒体等优质资源,构建了多维度、贯通式、可持续的实践教学与人才推广网络。在教学环节,推行"双师型"课堂教学模式,邀请外交部高级翻译、资深外交官、国际组织专家参与课程教学,开展模拟外交场景实训。在实践环节,与外交部翻译司、中国外文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外交见习、国际组织实习、高端外交活动语言服务等实践活动。近年来,学生参与重大外事活动语言服务超过50场次,获得主办单位的高度评价。在推广环节,通过发起并主办“全国外交口译大赛”,打造国家级选拔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吸引了全国百余所高校参与,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
针对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问题,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组建了由资深教授、外交部高级译员、驻外外交官和国际传播专家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传帮带”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方式,实现知识传承与能力互补。定期组织教师赴外交部翻译司、中国外文局等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与人才培养特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突出实践教学成果和社会贡献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目前,教学团队已获评北京市优秀育人团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立“政学协同、订单培养”育人新机制,突破了高校封闭办学传统,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深度融合。一是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时空限制,将外交一线最新实践和要求实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创建了人才共选、过程共育、质量共评的协同机制,实现了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三是建立了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动态调整机制,能够根据外交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重点。这一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构建的“两区四块”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翻译专业偏重通用领域教学的局限,实现了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一是课程结构创新,以国际问题研究和外交外事翻译两大区域为引领,以四大模块为支撑,形成了特色鲜明、逻辑严密的外交翻译课程体系;二是内容体系创新,有机融入外交学、国际法等核心知识,实现了“语言能力+专业学识+翻译技能+思政素养”一体化培养;三是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将真实外交场景引入课堂,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这一课程体系为全国翻译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搭建的“教学-实践-推广”三阶联动育人生态,突破了传统人才培养的校园围墙,构建了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培养体系。一是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实战训练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多层次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外交活动;二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通过主办全国性竞赛、举办公益活动等方式,既培养了学生,又服务了社会;三是实现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有效整合了高校、部委、行业等各方资源,形成了人才培养合力。这一生态创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打造的“跨学科、双师型”师资团队,突破了传统翻译师资建设模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水平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是师资结构创新,打破了学科壁垒,组建了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二是能力结构创新,团队成员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建设模式创新,通过建立"政学双向流动"机制,实现了高校教师与实务专家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一团队建设模式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成果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在外交部录取考试中表现突出,累计录取人数达到全班人数的20%以上,多名毕业生已成为外交部翻译司业务骨干。学生专业水平优异,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平均成绩分别达到82分和85分,优良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在校期间,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40余项,展现出卓越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受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广泛认可,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深造,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本成果创建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国内同类专业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2021年,《北京日报》专文介绍外交翻译专训班建设模式,获多家媒体转载,引起教育界及同行广泛关注。多所兄弟院校来校调研交流,相关理念与操作路径已被多所高校借鉴吸收。通过主办“全国外交口译大赛”,本项目已成为外交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品牌,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推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成果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翻译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翻译专业于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团队依托本成果,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累计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等近10项,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师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的语言服务工作,扎实的语言功底、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政治素养获得活动主办单位及外交部的高度评价。通过承担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重要任务,师生积极参与中国学术著作的外译工作,推动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团队成员依托专业优势,围绕外交翻译、对外传播等领域开展政策研究,多项咨询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应用,为服务国家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成果开创了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政学深度协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外交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同类专业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以外交翻译为核心,融合多学科知识,形成了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机制,通过搭建多元协同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这些创新实践为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面向未来,本成果将继续深化和完善: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外知名高校的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深化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加强理论研究和成果凝练,深入总结人才培养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翻译教育理论,为世界翻译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成果的成功实践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在服务国家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勇于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培养活力;要注重特色发展,立足办学实际,培育特色优势;要坚持开放协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这些启示对新文科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成果将继续深化完善,不断扩大辐射面和影响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外交翻译人才、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成果的创新点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高端外交外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外交翻译专训班”探索与实践 成果获奖情况支撑材料
视频:大变局 | 习近平外交思想权威解读 中国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网副总编辑杨新华对话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
视频:中国外文局翻译院 MTI 大家谈 | 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冉继军:“两区四块”育英才 在变局中锚定外交翻译人才培养新航向